公司新闻
飞行器设计先进进展(飞行器设计先进进展论文)
发表日期:2024-11-27

昂海松研究方向

1、在微型飞行器与微系统的研究方向上,昂海松聚焦于小型化、高效能飞行器的开发与应用。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,他推动了微型飞行器技术的突破性进展,为未来飞行器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在科研产出方面,昂海松表现出色,共计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,出版专著、教材4部。

2、飞行器综合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微型飞行器与微系统主要教学、科研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,出版专著、教材4部;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1项、教学成果奖2项。共培养博士生15名,硕士生22人,其中现指导博士生12名,硕士生8人。

3、南航大“微型飞行器研究中心”主任昂海松教授这样评价道,作为本科生,敢于向航空学的难点冲击,勤于实践并做出成果,是非常难能可贵的。然而,更难能可贵的是,这小小的“创造者”,在取得较大成功的同时,又瞄准了新的目标。

飞行器制造工程研究领域

1、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考研方向主要有四大类: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业方向、航空工程专业方向、机械工程专业方向以及飞行器设计专业方向。每类方向各具特色,适合不同兴趣与职业规划的学生。飞行器结构设计方向,涉及飞行器结构设计、分析、优化与可靠性研究。

2、飞行器制造工程研究领域涉及众多科学技术领域,包含机械工程、电机工程、电子技术、计算机技术、材料科学、管理工程、控制工程和系统工程等。

3、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代码为082003。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飞行器制造、制造工程、电工与电子技术,涵盖设计、制造、研究、开发与管理等环节。具体实践内容包括飞行器制造、零件加工与装配、故障诊断等。飞行器制造工程涉及的人造卫星、载人飞船、飞机、飞艇等是其研究对象。

第二代“猎鹰”高超音速飞行器技术性能

年4月,美国计划在太平洋的上空进行一项重要飞行测试,测试的对象是一款先进的超音速无人驾驶飞行器,被命名为第二代猎鹰高超音速飞行器,简称HTV-2。HTV-2具有显著的技术特点,其载重量达到了惊人的5吨,这使得它在军事和物流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潜力。

新一代的猎鹰高超音速飞行器,搭载了先进的Typ Minotaur IV发动机技术,即将在加利福尼亚的范登堡空军基地进行首次试飞。这次任务的设计目标是在发射后,HTV-2在与火箭分离后,借助其卓越的性能,以高超音速穿越大气层。

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,周四,美国在太平洋上空进行了第二代“猎鹰”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第二次试飞。此次试飞中,飞行器以超过音速20倍的速度飞行,然而遗憾的是,控制中心在飞行约9分钟后报告称飞行器失去了控制。

美军对于拥有更快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需求日益迫切,以接替服役期已长的SR-71“黑鸟”超音速侦察机。SR-71的飞行速度惊人,达到音速的三倍,然而在技术上,DARPA面临着持续的挑战。

据德国《明镜》杂志网站报道,美国将于10年4月在太平洋上空试飞一种最新超音速无人驾驶战机,这种名为第二代“猎鹰”高超音速飞行器(Falcon Hypersonic Technology Vehicle 2,HTV-2)的战机,可携带5吨重的物资,以超过音速20倍的速度在1小时内可抵达世界任何地方。

中国近几年的航天有什么重大科技进展

探月工程取得新进展:中国成功实施了探月工程的第四阶段,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,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里程碑。 火星探测任务启动: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23年启动,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,展开科学考察,展现了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实力。

载人航天:2023年,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十六号和神舟十七号飞船,实现了航天员常驻中国空间站并进行各项任务。 运载火箭技术:2023年7月,全球首款成功入轨飞行的液氧甲烷火箭“朱雀二号”发射成功,标志着中国在新型低成本液体推进剂应用方面的重大突破。

商业航天发展: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取得显著进步,例如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的建设取得重要进展,以及朱雀二号火箭的发射计划,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能力的提升。

智能变形飞行器进展及其关键性研究

由此可见,智能变形飞行器是一种具有飞行自适应能力的新概念飞行器,其研究涉及非定常气动力、时变结构力学、气动伺服弹性力学、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、非线性系统动力学、智能感知与控制科学等多个学科前沿和热点,代表了未来先进飞行器的一种发展方向。

中国科学家在中国科协学术沙龙上,以创新精神深入探讨智能可变形飞行器的实践应用,这种飞行器能在飞行过程中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外形,增强机动性和飞行性能,区别于传统飞行器通过离散改变后掠角或控制面角度的局限性。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尔杰定义了可变形飞机,强调其动态适应性和高效控制的特性。

若干年来,人类从仿生学出发,在智能可变形飞行器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。“对于军用飞机而言,未来变体飞机采用智能变形技术,可以解决不同设计点气动布局的矛盾,改善多功能性,可在短跑道上起飞,大大增加航程,提高其经济性和作战效能。

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邱涛指出,智能可变形飞行器可以提升我国航空航天的综合设计水平,带动相关学科如力学、材料学、控制科学等的交叉融合。例如,计算力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将带来多尺度设计,空气动力学与仿生学的交叉则推动新型气动设计技术的进步。整体而言,智能变形飞行器的研发是具有吸引力且必要的。

推动这一变革的关键技术包括柔性蒙皮,它要求轻质且具有高刚性,能承受连续变形。传统与新型材料的融合,如高强度纤维编织布与硅橡胶的复合,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,但同时要解决面内柔性和面外刚性的平衡问题,这在一项专利技术中得到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。

变形飞机,一种想象中的科技奇迹,它如同科幻电影中的变形金刚,拥有自由伸展翅膀的能力,展现出超越常规的飞行性能。这种未来感十足的飞行器并非仅停留在想象阶段,中国科学家已经开始关注并探索其现实可能性。


Copyright © 2023-2024 Corpor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 KAIYUN体育 版权所有